行业新闻

当前栏目: 首页Home > 新闻动态News > 行业新闻

如何让充电成为你职场生活新常态?

更新时间: 点击:5472 所属栏目:行业新闻 Update Time: Hits:5472 Belong Column:

很多企业领导者,都希望下属爱学习,会学习,动辄大谈而特谈学习的重要性,动不动要建立“学习型企业”、“学习型组织”,打造“学习型员工”。


但凭心而论,很多领导者自己也无法掩饰其浮躁心态,没有潜心学习的态度。认真一想,的确也是,都是成年人了,都在忙事业,好辛苦的啊!现今的职场中,人心浮躁,要真正静下心来学习充电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。



建立“两个观点”



1、学什么和怎么学比为什么学更重要。


很多领导者都过多的强调学习的重要性,但忽略了而更应该做的是强调“务实”,强调“从我做起”和“现在就了解或掌握点什么”。明确一点,让我学习,告诉我应该知道什么或者是“听报告”还是“看看书”吧,不要老是说“学习很重要”,越觉的重要越把学习当成了一种负担,成为“永远完不成的任务”,人也就一直麻木着。


2、真正的学习是一种习以为常的常态。


这个学习不是一个任务,而是一种生活状态,一种良性循环并且自然而然的乐趣。如何着手呢?主要应该注重组织的细胞——个体习惯的培养。组织的细胞是单个的人,细胞长效化培养的关键就是养成个体的习惯,因此,领导者必须从自我做起,带领整个组织向“日常化学习型组织”转变。



培养“六个观念”



“1、降低姿态,甘为学生”


“三人行,必有我师”。孔子的一句话教导了中华儿女上千年,所倡导的就是“人人必有长处,人人必有可学之处”的以人为师的精神。但是,这一人人认同的精神却被很多人看作很难的事情,之所以难?是因为太多的障碍性因素在人的思想深处起作用。


最核心的因素应该是人们常说的“面子”。“面子”,就是人表面上呈现出来的东西和给人的印象和感觉,爱面子是一种自尊的表现,但是形成学习阻碍的所谓自尊其实就是很多人难以克服的虚荣心。要想学到别人身上真正有价值的东西,就必须放下虚荣心,说彻底一点,脸皮要厚,要不怕拒绝,不怕嘲笑,不怕别人看不起。人越是小心翼翼的维护自己的面子,越是脑子膨胀,无法“进食”。有的人表面上把“老师”当回事,实际上却不自觉地在各种细节上维护自己的缺陷,抵御着知识的输入,对抗着能力的提升。毕竟,谁都不愿意自己“智力不如人”或“素质不如人”。其实不是智力或素质问题,而是众多因素中的一点而已,根本不足以“伤尊严”,纯粹是心态问题。


“甘为学生”就是要甩掉自己的虚荣心,将自己的位置放低一点,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别人的长处,努力通过别人的言语、形象、动作、作品等等掌握能够为自己所用的有价值的东西。因此,首先要欣赏别人,尊重别人,放低姿态,以人为师,然后要做到与自己对照,查漏补缺。


2、“处处留心、常常思考”


“知之少是因为眼茫然。”两眼无物,不关注身外一切,人当然封闭了自己的视野,紧缩了自己的知识面,比如寺庙里的和尚,每天不过方寸之地,也许参透了一些玄妙之理,但是对天文地理、世间万象、自然世界的动态变化却知之甚少,甚至逃避思考,尤其是其知识结构无法与最新时代特征相合拍。


但凡知识渊博之人,不一定耳明眼亮,但是一定做到处处留心。现代社会是信息化时代,信息无处不在,无孔不入,学习则是一个对信息的搜集和整理的过程。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在于从生活中的所见所闻中汲取营养,日积月累形成了渊博的知识,比如,很多经济知识的学习甚至不需要专门去上课,买菜时候了解涨跌规律,看电视的时候看看经济新闻,看见广告就想到“消费导向”,看见促销就记住了“品牌效应”。


哲人说:“缺乏思考的学习如同没有学习”。如果食物一样进入人的肠胃,却不经过消化、吸收,不经过细胞的代谢利用,那么吃饭就丧失了意义,知识也是一样,必须有一个消化吸收和利用的过程,思考则如同知识的消化酶和催化剂。要想成为管理者,要懂得如何高屋建瓴地分析形势,权衡各方利弊、把握决策要害,在每一个决定之前都“想一想再说”,让每一个问题、每一句话、每一个动作都迅速从脑海中过滤一遍。这种长期有意识的培养,会让自己的思考速度加快,反映更加敏捷,也很有效的巩固了所学到的知识。


必须注意的是:一要有耐心培养思考的习惯,不能怕别人说自己反映慢,因为学习的经历是一个由慢而快的过程;二要思考复杂,表现简单,特别是面对客户,不能将自己快速思考的心理动态表现出来,想的过程是自然而开心的,想过以后要表现的果断、坦诚。


学习型组织就是要领导带头,养成随时随地多看多听的习惯,增强对信息的敏感性,这比专门捧着书本更容易体会到学习的乐趣。要建立机制,鼓励职工学习技能,特别是向老职工学习一些现场、市场中的细节问题的处理技巧,可以将学习进展特别快的年轻职工纳入“最佳实践者”评选范围,建立制度鼓励基层推荐“学习型最佳实践者”、“思考型青年”。


3、“书和笔不可废”


电视、广播、互联网、ipad、手机、MP3……现代化的信息载体已经普及,书的作用常常被遗忘。


学习型组织应提倡“一本书随身带,想起来就看”,桌上常放着一本书,随身带着一本书,想看就看,随时休息随时就看,学习则更加轻松。做营销最好带产品手册,做会计的最好带会计务实,抓生产的最好带质量方针,搞治安的最好带上治安准则,随地随看,则更加使枯燥的专业学习更加容易。


学习型组织应该提倡“眼过千遍不如手过一遍”。现在动手写字在相当一部分人群中已经成为奢侈行为。但是,眼、耳、手、脑并用则是大脑记忆和思考中最有效的方式。科学研究表明,人脑在接受信息48小时以后,原来的信息只能留存不到20%,大量的信息将模糊,虚化,甚至消失,这就是销售工作中认识陌生准客户以后要“48小时内再联系”的原由。学习的过程也必须勤于动手,养成“一个本,一支笔,走到哪里记到哪里”的习惯,尤其是培训课上,信息量非常集中,做好笔记,更加有助于记忆。


集中看书也是一种办法。在“一把手”的监督下,大家集中半小时,快速阅读一些重要片段,然后“头脑风暴”式地展开讨论,集中半小时,快速写下心得体会,可能真的会学到点东西,至少比完全发散性的研讨而言,会更少一点“你言我语,不知所云”、“双手一抱,听着睡觉”的现象。


4、“在有价值的行为中找乐趣”


现实和我们开了个不大不小的玩笑,太多的人“乐在无用的”,在没有价值的东西上容易找到乐趣,这是多数人所具有的共同特点。要想事业成功,必须要有一种找“价值感”的心态,这就必须找准载体刻意培养自己的兴趣,这些载体可以是经济知识、操作标准、管理经验、人脉圈子、专业技术、生意之道等等。


举个例子,成功人士为什么喜欢高尔夫?很多“偶尔玩一下”的人都觉得没多大意思,没喝酒来得畅快。乐趣到底在哪里?笔者不过是在电影电视里看看而已,幻想其功效,感觉应该就在于:面对一个空旷的大草坪(舞台),放松身心(心态),看自己的位置(定位),协调浑身的细胞和神经(组织协调),将球击出(执行);如果成功(高绩效),则找到一种“身心直达”的感觉(成就感);如果失败(低绩效),则这种动作是露天(公开)的,容易得到别人的鼓励(树立信心)和指正(查漏整改),从而自己获得进步。


学习型组织应培养一些有价值的活动氛围,比如体育运动。运动可以改善人的健康和精神状态,从而提高工作效率,也可以改善人的心情,从而促进团队和谐。运动需要形成氛围,也需要高层的带动。比如,一个组织的“大领导”喜欢篮球,那么整个组织都充满篮球氛围,结果大家都通过篮球来交流和互相学习,在篮球发、传、接、投的配合中,深刻体会“协同”的基本价值观,也能弥合工作中出现的矛盾。这同样是建立学习型组织的必要手段。


5、“聊天要讲性价比”


搞企业文化建设常说要“营造......氛围”,那么,“氛围”是怎么形成?是靠人的行为取向形成的,而行为取向除了直接相互影响之外,语言的串联、运营和带动作用是不可忽视的。把语言的交流说成“讨论”、“沟通”,马上就显得严肃了;说成“聊天”,则人人乐于接受。


说话聊天,问寒问暖,是人与人交往和交流的基本动作。但是现代社会,“聊天”往往被人与“休闲”二字联系在一起,成为消遣的代名词,网上聊天更是成为时尚的娱乐文化,而带有知识性的聊天往往被搞成专门研讨、主题交流之类。其实,聊天是学习的最好途径。日常一个良好的聊天习惯将使学习更加轻松快乐。


鼓励聊天“有价值”的话题。很多人在聊天中喜欢谈花边新闻、家庭琐事、市井动态,比如,很多人对“春晚”、《蜗居》兴趣盎然,就是在工作开会时可能都聊得眉飞色舞,说上数个小时不知疲倦,而与自己密切相关的市场动态、生产疑难、健身之道、工作方法等等,却觉得枯燥无味,这些习惯注定了聊天的人无法从聊天中得到成长。


鼓励与“会干事”的人聊。要想懂得健康,就要找医生或者营养师聊天;要想懂得销售,就要和有销售特长的人聊天;要想学管理,就要和管理绩效高的人聊天;要想成技师,就和已经当了技师的人聊天;要想拥有才华,就和广博群书的人聊天;要想学检修和操作,就要找生产一线的老师傅聊天。总之,和谁聊、聊什么将决定聊天的质量,决定成长的速度。作为年轻人,聊天也要讲点“性价比”,价就是你的年龄,性就是聊天的质量。


一个组织的文化氛围往往是在各类聊天活动中形成的。学习型组织要倡导充实健康、积极向上的“聊天氛围”,鼓励员工特别是年轻人,聊点对个人成长帮助大点的,对工作成绩带动强点的,对心理和生理健康作用明显点的。要强调的是,在工作场所多聊工作,是绝对有益无害的。这,也是应该高度重视。


6、“为学习而投资”


罗伯特·清崎在演讲中曾说到,“我们每天都应该进行一个选择:即选择如何利用自己的时间、自己的金钱以及我们头脑里所学到的东西去实现我们的目标,这就是选择的力量;我们都有机会,我选择要做一个富人,我每天都在为我的选择而努力。实际上,当你还是一个穷人时,你所拥有的惟一真正的资产就是你的头脑,这是我们所控制的最强有力的工具。就像我说的选择的力量那样,当我们逐渐长大时,每个人都要选择向自己的大脑里注人些什么样的知识。”


他所讲的时间、金钱和所学到的东西,其实就是学习的资本。学习也是一种投资,绝对不是无代价的;代价越轻,学习的动力越弱,学习效果越差。为什么父母都渴望孩子好好学习,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父母知道“不学习的代价”,换句话说,也就是学习所需要的投资;而很多孩子不知道,因为孩子意识不到父母花了多少心血、多少光阴、多少钞票。无代价的学习往往功效很弱。君不见,一些机关组织的员工免费培训,结果上课的时候大家迟到、睡觉、玩手机,个个心不在焉;一些社会教育机构动辄收费上千上万,上课的人却是分外珍惜,生怕错过了课吃了亏。


有代价才会知道价值。因此,为学习而投资的心理应该倡导。罗伯特·清崎的话充分说明“为知识而投资”对于改变个人命运(组织绩效)的重要性。这位大师还说:“你可以整天看电视,也可以阅读高尔夫球杂志、上陶艺辅导班或者上财务计划培训班,你可以进行选择。在投资方面,大部分人选择的是直接投资于某种项目,而不是首先投资于学习自己所要投资项目的有关知识。”所以,投资意识是需要引导的,不能靠人的本性。


再也明确不过了,我们需要把“钱”和“时间”这两大资本更多的投资到脖子以上的部位——头脑,即填充知识,提升能力;而不是老是用在脖子以下的部位——身躯,用以吃、穿、住、行,除非缺乏最基本的生活保障。这是学习型组织建设需要深入思考、细致策划、长期弘扬的东西。人的进步需要一种投资意识,组织发展需要一种投资文化,为了学习,也不例外。


要形成学习型组织,必须从组织细胞抓起,让每一个细胞养成良好的学习状态,将学习这个行为渗透到员工日常的工作和生活当中,那么学习就如同起床刷牙、一日三餐一样简单而平常,大家都能够感觉到学习带来的乐趣,生活就更家充满了动感。组织中部分细胞活跃起来,就会带动更多组织细胞的活跃,当组织细胞呈现积极向上的活跃状态,那么整个组织也将更加积极、健康、充满活力。